深耕文旅沃土 做好改革文章

2025-01-20

近年来,武山县以深化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机制体制改革为引领,紧扣“文旅赋能型”发展定位,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文塑旅、以旅彰文、全域规划、全景打造、全业融合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,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
高起点优化管理经营机制。出台《中共武山县委关于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决定》《武山县关于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》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形成了“党委领导、政府统筹、部门协同、乡镇推进、企业助力、社会参与”的良好工作格局,为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。组建渭川文旅集团、渭川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、金色龙台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文旅企业13家,培育发展武山印象旅行社等文旅市场经营主体2家,有力推动了文旅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。

高水平打造多元产业体系。深入实施渭川文化挖掘整理行动,成立了渭川书院、渭川盆艺协会,精心培育开发渭河奇石、渭川盆艺、宁远书画等文化创意产品,《十有武山》出版发行,创排的秦腔剧目《洞天仙歌》广受好评,武山县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命名为“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(旋鼓舞)”“十有武山·祈福圣地”旅游金字招牌闪亮。设计推出高山梯田油菜花海等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路,积极培育“旅游+养生”康养体系,西北最佳汤浴康体目的地武山温泉年均接待游客达到1.9万人次以上。

高质量保护传承文化遗产。持续加强石窟文化、非遗文化、三国文化、红色文化、武术文化等县域珍贵文化保护和利用,精心打响擦亮文化遗产宣传展示靓丽名片,认定公布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9项,培育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332人,确定21家非遗工坊(企业)为非遗项目传习所。武山“旋鼓舞”登上央视《开门迎春晚》栏目,武山武术、武山刺绣、武山玉雕等非遗项目屡次在央媒及各省、市媒体亮相出彩,4名非遗传承人被认定为甘肃省乡村工匠,珍贵文化遗产真正成为传承和保护优秀历史文化“活”的见证。

高标准健全完善基础设施。启动建设了水帘洞游客接待中心、水帘洞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文旅项目,持续完善游客服务中心、生态停车场、景区步行栈道等配套服务设施,规划建设200多公里绿色公路长廊及鲁班山景区景观花海,栽植绿化苗木10万多株。水帘洞景区旅游公路、省道225线武山县城至杨家岘改建等一批项目全面建成,全县旅游道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551公里,精心打造了“一条大道、两路风景、三季长绿”的旅游生态风情线,“景在咫尺、路随心走”的旅游交通网络初步形成。

高规格打造特色优势品牌。扎实推动景点旅游向全景旅游转变,成功举办11届水帘洞文化旅游活动、8届高山油菜花海观光节,抢抓“天水麻辣烫”火爆出圈有利机遇,打造省内外旅游线路22条,武山旋鼓舞、捣蒜罐舞荣升网络媒体热点文旅IP,评选推出“武山十景”等特色品牌50个、武山刺绣等文创产品20余类,“世界第一摩崖佛·武山十有祈福地”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。

作者:侯亚维

审核:曹力

来源:政府办


阅读34
分享
写评论...